客户服务电话

4007-999-999

郑氏以孝义治家,自南宋至明代中叶,十五世同居共食(360余年),时称义门郑氏,故“郑义门”。屡受朝廷旌表,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亲赐封“江南**家”。明开国文臣宋濂,从求学主教东明,举家定居,致仕还乡,在此居住32年。郑氏《家规》、《家仪》就是经宋审订,至今典籍尚存。以“郑氏宗祠”为中心的主建筑景观群集。1994年,全国首届宋濂暨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此举行,称其为“中国古代家族文化”、“儒学治家”的典范。郑氏所崇尚的孝顺父母。兄弟和睦、自强不息的人格理想,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,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,“和为贵”、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人际关系原则等,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。1991年日本研究“越系文化”著名学者铃木满南教授一行,专程来此考察,其专论先后在日本、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发表。郑氏宗祠坐东朝西,正门前是街,朝白麟溪。偏门朝南,横挂“江南**家”匾额。始建于元初,占地6600平方米,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,其间经过明清时期数次扩建,虽有破坏,但基本格局尚存,端庄严肃,古朴厚重。祠堂内现有元丞相脱脱书写的“白麟溪”碑,以及明太祖、明惠帝赐封的“孝义家”、“孝义堂”匾额,明万历《翰林学士宋公碑记》、《文侯赐祭之碑》和元明以来知名人士的榻联匾额,还有宋濂所植的9株苍劲古柏。孝威泉在郑宅镇冷水塘沿,白麟溪南岸之溪边。孝感泉井呈方形,纵横丈许,水清凉,井上建有歇山顶方亭。据光绪《浦江县志》载,宋郑绮性至孝,母张氏嗜溪泉,值旱,凿数仞不得泉,绮拗哭其下,三日夜不息,水为涌出,俄顷,溢丈余,人以为孝感所致,凿旁石碑“孝感泉”三大字,明蜀献王书,御史王理铭之。“一口尚义,九世同居”碑在郑宅镇上大街白麟溪南,元至正壬辰(公元1352年)二月,翰林学士荣禄公为中书平章政事,行省江浙,书“一门尚义、九世同居”八大字以赠,旋摹石碑,竖于同居炊址,示以垂戒后世。清乾隆戊寅(公元1758年)建造碑亭,咸丰辛酉,毁于兵火,光绪戊戌重建。十桥九洞位于郑宅镇大街旁,白麟溪上建有古石桥十座。为单孔条石并列架砌,呈梯形状,桥两头敞口,呈八字形,桥北竖有元丞相脱脱书“白麟溪”碑石。每座桥下设石闸,便于洗涤,故而称十桥九闸,为郑氏义门一大特色。香火厅座南朝北,厅前中有广场,原有房屋三间,为郑氏总香火所在地,楼上供奉圣谕,称圣谕楼。旧制高可二丈余,相素不事雕楼,两旁皆小屋,后俱改楼房,高过正房。因年代久远,将倾圯,于雍正辛亥改造楼厅五间,翻轩五间。民国三十年(公元1941年)被日寇烧毁,抗战胜利后重建,楼上圣谕楼三字匾额为民国时方青儒所书。建文井老佛。据光绪《浦江县志》和史仲彬《致身录》载,明建文帝逊国出亡,谓浦阳郑洽家(时官翰林院侍诏)忠孝可侍,遂匿其家,俄有蜚语者,文皇追捕其家,帝匿井中得脱,故名。郑治随建文帝出亡,辗转西南,建文帝须发尽白,恍若老。至万历才有昭雪靖难死节之典,随驾人员始得平反。郑氏画“老佛像”悬于昌三公祠之正位,意在祠旁悼念建文帝。其旁有盥联一副“枯井念章龙隐迹,合村富社凤来仪。”昌三公祠因供奉老佛而易名老佛社,祠宇保存完好。东明书院前身为东明精舍。据光绪《浦江县志》载,在东明山之阳,县东三十里,元青田尉郑德璋创精舍于此,为郑氏子孙读书之所。宋濂继吴莱而主讲二十余年,授经著书,与其徒天台方孝儒,义门诸弟子讲学于此,有东明山精舍壁记。于乾隆癸未(公元1763年)郑氏合族移建于义门外东偏里许,改称东明书院,期间进行多次修茸,今存围墙及乾隆壬午年重立东明收院石匾。

地址
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
景点位置
与必游景点的距离
诸葛八卦村: 约73.1公里
金华双龙洞: 约49.0公里
义乌海洋世界: 约23.9公里
与附近其他景点的距离
江南第一家: 约2.1公里

我的点评

郑义门-玄麓山

*总体评价
  • 1分(一般,没啥好玩)
  • 2分(凑活,还有可以玩玩)
  • 3分(还可以啊,很好玩)
  • 4分(棒棒哒,值得玩一玩)
  • 5分(很赞,一定要来玩)
*评价

15-1000个字

提交点评
客户服务电话 4007-999-999